在臨高縣北端三面環(huán)海的岬角上,靜靜地矗立著一座紅白相間的燈塔。這座圓形塔式、色澤鮮艷的鋼制結構燈塔已經(jīng)歷了130多年風雨,王健便是這座燈塔的守燈員。守塔20年來,王健始終踐行著藍色鐵軍“點亮自己,守護航程”的價值觀,為往來船舶保駕護航。
放棄繁華都市 選擇堅守燈塔
王健成為燈塔守燈員與父親王光民有著很大的關系。王光民是新中國成立后臨高燈塔的第一代守燈員。那時的燈塔靠人工點燈和熄燈,王光民每天爬上燈塔按時點亮航燈、熄滅航燈,肩挑背扛運來一桶一桶淡水,仔細清潔燈塔內外,防止燈塔銹蝕。這樣孤獨而又單調的工作,王光民一直重復了34年。
父親的堅守在王健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2003年,王健放棄了前往繁華都市工作的機會,接過了父親值守燈塔的接力棒。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王健學會了操作燈具、保養(yǎng)燈塔、寫燈塔值班日志……逐漸成長為一名燈塔守燈員。
王健每日都要用清水對塔身內外、燈籠、支撐燈塔的350條鋼桿進行清潔,用羊皮紙仔細擦拭牛眼透鏡的燈器,從而緩解海風鹽霧對燈塔的腐蝕,確保燈塔設備嶄新如故。22米高的燈塔內部有82級螺旋臺階,寬度僅容1人通過,這樣狹窄的樓梯,他每天至少要走上兩三趟。守燈員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辛苦、單調、枯燥,但王健從未想過要放棄。
2016年5月19日,交通運輸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臨高燈塔黨性錘煉基地掛牌成立,王健擔負起講解員的職責。他總是認真細致地向前來學習的廣大黨員們講述燈塔歷史和老一輩藍色鐵軍守塔故事、講解海洋文化、科普航標知識。王健用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弘揚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踐行藍色鐵軍“點亮自己,守護航程”的價值觀。2016年,王健榮獲交通運輸部辦公廳“2016年最美航標工提名人物”。
耐住孤獨寂寞 堅定自身信念
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長年累月值守在人跡罕至的燈塔下,工作和日子平淡、單一、重復,是一種嚴酷的考驗。“剛回來當守燈員那兩年,孤獨寂寞比較難熬。”王健如是說,度過最初的新鮮感之后,他每每想到自己的人生可能就這樣了,便不自覺地煩躁和迷茫。
正在王健有些彷徨的時候,臺風“達維”登陸海南,王健跟隨父親頂著大風,趕到燈塔,加固燈籠門窗,每隔一個小時爬上搖搖晃晃的燈塔檢查一次線路……臺風過后,在全島停電的7天里,父親和王健每天晚上都在燈房里守著,重復著一小時查看一次燈塔的工作,父子倆晚上基本沒有合眼,以保證燈塔正常發(fā)光。與此同時,父親還帶著王健清理燈塔周邊倒伏的樹木,打掃出一條通道,又從家里運來淡水,清洗和保養(yǎng)燈塔……
7天過后,全島恢復供電,生產秩序也隨之逐漸恢復正常。父親帶著王健登上塔頂。望著晚霞余光下萬家燈火和南來北往的船只,望著父親臉上露出的甜美笑容,王健心里漸漸亮堂起來,像這座燈塔一樣明亮。這樣的事父親經(jīng)歷過太多次了,正是每一次的堅守,每次重復做的一樣的一件事,保證了過往船舶和國防艦艇的安全行駛。這是一位藍海戰(zhàn)士對工作的責任、對事業(yè)的追求、對黨和國家的忠誠。
20年如一日 還有更多路要走
現(xiàn)在的王健,已經(jīng)把燈塔當成了家,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當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說:“自擔任臨高燈塔值守員那天起,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接好父親的班。每當看到這座百年燈塔塔身光澤閃亮,嶄新如初地屹立在祖國的海角,為船舶保駕護航時,我的內心總會因為自己守護著這片海洋而感到無比的自豪與喜悅?!?/span>
如今,燈塔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按時亮滅,但在王健眼里,無論時代怎么變,船要走、燈塔要亮,“人在燈亮”是守塔人的堅持,也是海上的寄托。
2021年12月,王健被中央文明辦納入“中國好人榜”,評為敬業(yè)奉獻好人。作為敬業(yè)奉獻的“中國好人”,王健時刻以父親為榜樣:“他已經(jīng)守了34年,我才20年,還有更多的路要走?!蓖踅≌f,自己今后的工作,就是要維護好這座燈塔,把這座燈塔維護得像嶄新的一樣,一直守護到自己退休。